菲利普亲王去世,英国皇室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作为新兴力量与封建势力博弈的结果,皇室在很多国家都被保留了,欧洲就有西班牙、瑞典、丹麦、荷兰等,亚洲有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这些皇室作为国家象征没有实际权力,对社会的发展没啥阻碍,老百姓也挺认可。
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的君主制延续了2000多年,为何皇室最终没延续下来?
一、曾经有一份“君主立宪”合同放在国人面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摆在清政府面前有两条路:1、依托为数不多的遗老遗少继续拼命。2、跟新政府妥协体面结束统治。
对中国人民来说,第一种结果非常残酷,那就是全面内战。虽然革命势力占优势,但也要许多人牺牲生命,而且国家会动荡。
清廷最终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向革命力量以及时代潮流妥协。
小皇帝溥仪才6岁,隆裕太后代他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大概意思有三点:1、清帝退位,国家实行君主立宪;2、对满清各级官员提出要求,呼吁大家不要闹了,皇帝都退位了你还闹个毛线;3、公布民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厚政策,请全国人民作证。
之所以和平退出,最重要原因就是第三点:《清室优待条件》。
清皇室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很多皇族成员表示,如果继续跑到东北对抗革命,胜了固然好,但如果败了不但优厚待遇没有,而且会送命——不划算。
奕劻、载沣等许多权贵都支持接受协议,最终清帝和平退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没有流血的改朝换代就此完成。
这份合同究竟有多划算?
《清帝退位诏书》
二、协议是个多赢的好合同
《清室优待条件》大概内容是:
1、厚待宣统皇帝。
以“外国君主”的礼仪对待溥仪。他继续住紫禁城,每年新政府还给400万两白银补贴家用。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办公区域归新政府,但后面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附属的后寝区域归溥仪使用。新政府承诺,即便将来收回紫禁城的全部,也会让溥仪一家老小搬到颐和园住。
《大宅门》里白景琦一句话概括:溥仪圈在紫禁城里当皇上,出来啥也不是。
2、保留一些伺候皇帝的人。
紫禁城里的太监、宫女、侍卫等工作人员保留,禁卫军薪水由新政府发。唯独太监不能再招了,这玩意摧残人性与时代精神不符。
3、特赦王公贵族。
满清王公贵族不再有以前的特权,新政府也不再去追究这些人以前的罪行,特别是镇压过革命党的人。清皇室的族人也不用服兵役。话说回来,这些八旗子弟战斗力很渣,当兵估计也没人用。
4、看护好清皇陵。
新政府派兵看守清朝历代帝王的陵墓,溥仪每年可以去祭祀。老百姓清明都要祭祖的,这个要求也不过分。
《清室优待条件》可不是清政府一厢情愿,而是袁世凯和孙中山各自派出代表,在南北议和中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协议。
看起来溥仪等满清皇族占了便宜,但毕竟避免了内战,少死很多人,省下来的钱也远胜那点补贴。特别是协议中强调各民族平等,边疆地区也维持了稳定,没给境外的列强可乘之机。
协议对双方都是约束:清军不再抵抗,清皇族也没有被追杀,君主立宪似乎要在华夏大地获得成功。
影视作品中的“清帝退位”
三、袁世凯先破坏协议
可双方都没有严格遵守合同。
最初的两年,新政府每年400万两白银足额支付。电影《末代皇帝》中就表现得很清楚:外面天翻地覆,但溥仪在皇宫中继续过潇洒日子。
1914年,北洋政府统一货币,白银改为银元,也就是俗称的“袁大头”,每年给溥仪的400万两白银换成了400万银元。按照计算,当时的400万两白银约合现在的10亿人民币,而400万两银元只值2亿人民币,袁世凯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这就是袁世凯的不对了。
北洋政府和清皇族签的合约,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见证了,尽管当时国库紧张,但袁世凯可以和清皇室协商,或者打欠条约定时间还款……各种方式解决。这样偷换概念摆明是耍无赖。
堂堂中央政府公然违约,你让百姓怎么遵纪守法?
此时的清皇族对袁世凯有再多意见也没办法,木已成舟。虽说这笔钱过日子也差不了,但却给双方合作留下了阴影。
袁世凯
四、“张勋复辟”清皇室违约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突然死了。北洋政府陷入混乱,更大的风波接踵而至。
1年后,1917年6月,张勋率“辫子军”进京恢复帝制,史称“张勋复辟”。一群遗老遗少马上拥戴着12岁的溥仪又坐上了皇帝宝座。
结果,短短12天后,各路联军讨伐逼得张勋躲进了荷兰大使馆。而溥仪不光再次退位,还得接受革命党人的审判。
之所以每年给清皇族那么多钱,就是让他们安分守己,现在却公然违约。
南方的革命党人认为,清室参与此次闹剧足以证明他们骨子里想“复辟”,这些人在紫禁城就给那些遗老遗少留有幻想,以后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他们坚持要取消之前给予清皇室的优待,赶出紫禁城。
冯国璋等北洋军阀首脑们念及旧情,保住了给清室的待遇,但此事件给双方的决裂留下了伏笔。
军阀张勋
五、“小朝廷”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
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控制了北京城。几天后,冯玉祥就急匆匆宣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皇帝”的名号并将其赶出紫禁城,之前承诺的每年400万元的优待费降低至50万元。
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
胡适给临时政府写信,抗议冯玉祥违反道义,大概意思是说:给溥仪这些人优厚待遇是一种国际信义,堂堂民国政府趁人之危,强行单方面修改合同,这种行为让人不齿。
冯玉祥有他的道理,他在自传中说:“我率领国民军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北京城内竟然还有一个前清的小朝廷,这真是民国的耻辱”。
溥仪致电孙中山求助,却被拒绝并加以驳斥。
落汤凤凰不如鸡,说理的干不过扛枪的。
1924年11月5日,溥仪带着大小老婆以及皇亲国戚收拾好金银细软,黯然离开。那些伺候他的宫女、太监等也被驱逐出紫禁城。
《末代皇帝》中表现的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六、清皇陵被挖彻底激化矛盾
溥仪一行离开紫禁城后,到了天津做寓公。清末民初,各种军阀混战,没人过问这些遗老遗少,他们也乐得逍遥。日子比以前紧,但卖卖古董也依然是锦衣玉食。
可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的名义率军进入清皇陵,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8月13日,南京《中央日报》报道了此事,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尊号不废,陵寝永奉”——写进合同里的白纸黑字成了一纸空文。
案件发生后,清皇族代表急忙派人去现场善后,一位亲历者描述了现场的惨状:端庄辉煌的陵园被破坏得一塌糊涂,里面珠宝被盗窃一空,乾隆皇帝的骸骨都没找全,慈禧太后尚未腐烂的尸体被破坏后扔到外面,无人问津。
当时溥仪等旧皇族嚎啕大哭,发誓要讨回公道。
溥仪的愤怒可以理解:一般人家祖坟被挖,后世子孙都会去拼命,更何况民国政府承诺保护清皇陵。
溥仪向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发出抗议,要求惩办首恶孙殿英,并赔修先人陵墓。结果孙殿英上下打点,竟然没被追究责任。
这一事件让清皇族对民国政府彻底失望:写日记的人果然靠不住。
影视作品中的“孙殿英盗皇陵”
七、溥仪投靠日本人让矛盾无法调和
不久日本人向溥仪抛出诱饵,让他前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没有犹豫。
承诺的钱没了,祖坟也被扒了,清皇室对民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信任、失望、绝望,最终充满了仇恨。
不知道蒋介石是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态度有问题,还是觉得溥仪去东北会给抗战造成麻烦,他立即派人前往劝阻,并开出条件:1、恢复《清室优待条件》,继续支持生活费;2、恢复溥仪帝号;3、溥仪可以在东北和日本以外的任何地方“自由选择住居”,就是不要跟日本人搅合在一起。
可此时,双方已经失去了信任的基础。
1931年11月10日,溥仪及其亲属悄然离开天津赶往东北。中华民国不久即发布了对溥仪的逮捕令,称其叛国。
1934年,溥仪正式就任伪满洲国的皇帝,迈出了大错特错的一步。
二战中,英国皇室成员纷纷为国参战。当时年仅14岁的伊丽莎白女王主动加入支援前线的妇女团体,成为一名救护车驾驶员,与国民一起奋战。英国王室一直受到国民的拥戴,有渊源。
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人民被侵华日军杀戮、凌辱,清朝的末代皇帝却成为侵略者的傀儡,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国家缺乏契约精神、皇帝也从不和人民站在一起——这或许就是“君主立宪”在中国走不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