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查看28个回答
28人回答

解缙在永乐朝的主要工作,大概相当于宣传部长+文化部长。

一个是重修《太祖实录》,这套建文朝修撰的官方文献,涉及靖难之变的全部内容,需要重新删削美化,你懂的。这其中,解缙的“生花妙笔”不能少。

另一个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盛世修史编书,这事是解缙的长项,他也愿意做。

从当时的历史看,解缙避免不了成为皇权宣传文治、粉饰太平的工具的文人宿命。

然而,他要是这么老老实实地藏起性格的棱角,余生平平稳稳做个油腻官员,等着光荣退休,也是一种现实的活法。

解缙偏不。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让人不得不信。

一直以来,解缙是有帝王师情结的。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希望看到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恰恰在这件事上,再次暴露了文人才子的傻白甜。

历来储位之争是最敏感的政治议题,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避之唯恐不及,纷纷以皇帝家事为由,避免牵涉其中。

解缙不可能不知道触及这类政治议题的危险性,但他不能坐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帝国生变,于是果断扑了上去。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却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一次,朱棣私下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没有回避,也没有玩文字游戏,直接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他看出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接着说:“好圣孙。”意思是,虽然您认为朱高炽一般般,但他有个好儿子,也就是您的长孙朱瞻基,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将来才能接棒当皇帝。

据说,朱棣因此才最终定下储君。

但多嘴多舌的解缙,也因此得罪了储位旁落的朱高煦。

朱高煦屡次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朱棣明知是朱高煦的构陷之辞,还是逐渐疏远了解缙。

解缙劝谏,要朱棣注意约束朱高煦。朱棣怒喝,说解缙是“离间骨肉”。最终,朱高煦造谣解缙将储位之争泄露到了外廷,朱棣遂将解缙贬谪到了广西。

这是永乐五年(1407)春天的事。解缙的好日子,自此到头。

厄运却仅仅开了头。

随后,解缙又从广西被贬到了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到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带兵北征,不在京师。解缙就谒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返回交趾。

朱高煦得知此事,向朱棣报告说,解缙故意在皇帝外出的时候私自见了太子。言外之意,太子和解缙或有不轨图谋。

朱高煦这招够阴狠,想一箭双雕。

结果,解缙因为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在次年被逮捕入狱。

在解缙遭遇贬谪、下狱的时候,朝中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一个原因可能是,永乐朝的嗜杀氛围,吓坏了官员们,他们都没有解缙的胆气,自然也不敢出来多管闲事。特别是涉及皇帝家事,大家都知道里面水太深,宁愿三缄其口保平安。另一个原因则是,解缙平时放荡不羁,喜欢臧否朝中同僚,无所顾忌,从而得罪了很多重臣,这些人不仅不会帮他说话,还在关键时刻对他落井下石。

在杨士奇笔下,解缙却是一个人缘颇佳的侠义书生:

“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裔,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稚子,皆乐亲之。”

或许解缙这种人的性格就是这样,跟他交集不多的人会很喜欢他,但与他同朝为官的人,难免对他的才华与疏狂产生忌恨。

没有任何一种性格,可以避免得罪任何人。解缙才不会为了落难时有一双手伸出来,去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他视李白为偶像,在为人、作诗等方面,处处从李白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

我非寻常流宕人,等闲不遇闲悲辛。

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贵轻埃尘。

可惜,解缙所处的时代,对士人个性的扼杀,要比李白身处的唐代猛烈得多。李白在唐代很容易找到朋友拼酒,解缙在明代却难觅知音。

李白式的名士风度,压根儿不是明初政治的产物。只能说,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鸟,但也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永乐九年(1411)六月起,解缙开始了长达三年半的狱中生活。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朱棣最后一次提起他的名字,全然不顾旧时恩宠,或许还满含恨意。

最是无情帝王心。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当天,城中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由,仅隔着皇帝的匆匆一瞥与随口一问。

他原本是作为准备赦免的囚犯,被提名上去的。可堪造化弄人。

解缙或许已无数次在脑海中构想了自己的死亡,对于这样一个“李白式”的结局,他一定觉得死得其所: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解缙《采石吊李太白》

2020年1月6日 10:34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