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吗?
查看374个回答
374人回答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个问题就有点无厘头了,答案肯定是没有,堂堂乾隆皇帝做个金丝楠木的棺材还需要用别人用过的?这肯定不至于,但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砍伐,到了清朝金丝楠木确实不多了。

金丝楠木

楠、樟、梓、椆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木,俱是上好的木材,其中楠木居首,而楠木当中的金丝楠木更是珍品中的珍品,历来为皇家专用。

顾名思义,金丝楠木的纹理呈现金色,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充满着威严,代表这皇家无比尊严的身份。而且其木质坚硬耐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作为皇家建筑材料以及皇帝的棺椁是上上之选。

现在世界上使用金丝楠木最多的建筑是北京太庙,太庙的整体建筑规格和太和殿相似,宫殿内68根大柱和房梁等全部是金丝楠木,这一点太和殿也比不上。整个大殿内的金丝楠木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去北京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那么乾隆盗用朱棣金丝楠木的传闻从哪儿来的呢?

乾隆重修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园,这一点上不得不给清朝政府点赞。清朝从入关以来就懂得学习儒家文化,以汉治汉,否则仅凭几万女真人,他们的皇位是坐不稳的。

所以清朝统治者格外重视满汉关系的和谐,但是民间反清复明的事情屡有发生,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想进一步收拢明朝遗民的心,所以从1785年开始花费2年时间修葺明十三陵。

尴尬的困难

修葺工程被清政府宣扬得轰轰烈烈,结果没多久他们发现,如果要按照明十三陵现有的规制来修葺的话,那么巨型的圆木就不够用。

像古代宫殿中那些巨型柱子,都是要生长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成型,经过上千年的砍伐,四川、云南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已经很难再找到合适的木材了。

怎么办?停止修葺工程?牛皮已经吹出去了,舆论已经被吸引了,停下来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时有人给乾隆出了个主意:在明十三陵中,有两座陵墓的规格最高,分别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和嘉靖朱厚熜的永陵(这边指的规格高都是指陵墓地面建筑,比如祾恩殿等等,修葺的也是地面建筑),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的祾恩殿规格缩小,就会多出来不少圆木,用来修葺其他皇陵。

道理其实很简单,假设说长陵的祾恩殿是9开间的,需要60根圆木,现在把它改建为5开间的,那么可能就只需要30根圆木,多出来的30根就可以用到其他陵墓上。

乾隆准了,但是朱棣的功劳太大,乾隆下旨保持,只是把朱厚熜的永陵改小,修葺工作顺利完成。

但是乾隆的这个行为在一般人看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有心人的编造下,就变成了拆明十三陵的圆木为己用,然后再以讹传讹,变成了乾隆盗用朱棣的金丝楠木来做自己的棺材。

保存完整的明十三陵

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诞生了多少皇帝,同样建造了多少皇陵,但是由于战火等原因,多数皇陵已经被毁或者被盗,我们熟知的能保存完整的可能就是秦始皇陵、李世民的昭陵、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等,这三个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主要是没人能找到入口,但是明十三陵是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了,包括地面建筑。

明十三陵中除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在被发现盗墓痕迹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他的十二个皇陵地宫自从封合就没有再打开过。现在世界上统一的认知就是不出现迫不得已情况,不主动发掘帝陵,所以明十三陵地下隐藏着什么历史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知晓了。

2019年7月22日 00:19
查看更多评论